操作風險是由于不正確的內部操作流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銀行柜面操作風險是指銀行通過傳統柜臺交易渠道辦理各種業務過程中,由于控制失效使銀行或客戶資金遭受損失的風險,通常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人為失誤、系統故障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引起,具有內生性、多樣性和損失不確定性的特點。防范銀行柜面操作風險近年來已成為監管機構以及銀行的重要課題。 銀行柜面操作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幾種。一是操作失誤型。這類風險事件較為普遍,通過事中、事后控制能夠及時發現并糾正,形成損失不大。二是主觀違規型。這類風險事件總量不多, 但帶來損失相對較大。三是內部欺詐型。損失金額較大。四是外部欺詐型。內部欺詐、外部欺詐統稱為欺詐,也包擴內外部勾結欺詐。欺詐是最突出的前臺業務操作風險表現形式,一旦成功,造成損失非常巨大。 目前對防范此類風險工作還有待加強。具體包括:操作風險管理理念未有效建立。一是柜面操作風險管理理念沒有建立,對柜面操作風險的普遍性、長期性、頑固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把柜面操作風險看成是偶然、孤立、局部的事件,存在僥幸心理。二是經營指導思想存在誤區。“穩健經營”和“全面風險管理”理念沒有真正貫徹到經營實際,對速度和規模關注多,對質量和安全考慮少;對信用和市場風險關注多,對操作風險研究少。 柜面操作風險控制機制不健全。商業銀行創新動力來源于兩方面,產品與服務創新、機制和體制改革、流程與制度再造都是為適應外部競爭和內部管理需要。創新的不均衡性也體現在內控機制建設與操作風險防控要求的差距上。如:操作風險管理運做機制有待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操作風險控制不協調,在柜面操作風險控制問題上,重事中、事后,輕事前管理;重檢查,輕輔導培訓;重處罰,輕正向激勵引導;重人防,輕機控、技防。業務發展與制度規范、操作流程、信息系統建設普遍存在“錯位”現象。規章制度政出多門、頻繁修改,業務執行標準不盡一致,催化了操作風險的發生;業務流程頻繁整合,崗位人員經常變動,致使崗位制約難以有效落實。 人員因素對操作風險防控的影響。一是員工數量與業務量不匹配,導致“操作疲勞”,對風險事項的識別能力下降;二是員工素質不適應業務要求。三是職業操守教育開展少。四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柜面員工考核激勵辦法不科學。科技應用水平不高。這表現為銀行業務處理和綜合管理系統還處于持續優化完善過程中;操作風險防控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依托計算機技術的操作風險預警和實時監控尚處于起步階段,制約操作風險識別控制效率;柜面風險事項機控、技控水平低,影響了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識別控制。要更好地防范柜面操作風險,首先要建立操作風險管理理念。要在《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框架下,建立先進的操作風險管理文化把操作風險作為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和基礎工作納入操作風險文化建設規劃。要加強操作風險管理理念推廣。操作風險管理部門在加強操作風險研究基礎上,針對不同層級、部門職能人員開展操作風險識別、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訓,提高全員操作風險意識。要引導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倡導誠信經營、合規經營、穩健經營,樹立“控制風險也是創造效益”的意識,推進內部風險控制的長效機制建設。 完善操作風險內控體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風險控制流程,強化事前控制,優化事中控制,合理進行事后控制,實現“前、中、后”全程均衡管理。建立嚴密分級授權體系,建立機構和崗位操作風險評價機制,區分風險度和管理目標,對不同業務進行不同層次的業務授權,確保內控涵蓋內部治理和經營活動的各個層級和各個環節。結合業務發展變化和管理要求對相應制度及時做好制度梳理工作,該廢止的廢止,該修訂的修訂,增強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強創新業務和產品的風險管理,配套制定較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規程,有效評估和防范新業務和新產品的風險。 加強員工管理。要建立操作風險內控激勵機制,實現責任與激勵的平衡,合理計量合規價值創造,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加強業務培訓,針對制度、業務、流程特點開展培訓,保證柜面人員熟悉制度要求、業務操作和風險要點。營造合規文化氛圍,加強包括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等內容的綜合性教育。堅持人本思想,實行科學管理、人文管理,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加強與員工的交流溝通,關注員工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通過定期對員工行為排查,達到了解員工的目的。 加快推進新技術應用。要建立先進的業務處理系統和綜合管理系統,提升風險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實現業務監測、數據分析、風險定位與風險度評估的自動化處理,實現以風險度為依據的風控資源的投入,高風險高密度監控,低風險低密度監控,有效提高操作風險事后監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風險的技防水平,配備點鈔機、票據鑒別儀、柜員身份指紋認證儀、居民身份證驗證等必要結算器具,推行電子印鑒、支付密碼等系統,加強柜臺業務處理的事前、事中控制,有效防范操作風險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