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樞紐,金融活動的安全穩定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命脈的主要方面。銀行業務的核心就是經營風險、控制風險和防范風險。作為銀行經營的最前沿——柜面人員,如何培養他們的合規操作意識,提高風險防控水平,控制并不斷降低稽核差錯,保障客戶資金安全,維護銀行社會形象變得至關重要。筆者結合多年的管理和實踐經驗,就如何做好柜面業務風險控制,切實提高柜面人員的學習能力、業務處理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使合規操作、執行規定動作成為每一個柜面人員的工作習慣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提高柜面人員的學習能力 在實際工作中,培訓及信息傳達的渠道多種多樣,如各級分支行信息站、晨會、例會、微信群、新一代員工渠道的及時消息和公告、臨時現場傳達等。每當有新業務、新政策或者某個典型性案例時,都要通過多種渠道為員工傳遞信息,提醒員工利用工休和業余時間及時進行學習和掌握,避免在一些常見問題中出現偏差,如是否需要收費、收費標準是什么、是否可以代辦等。要將每次培訓時的業務資料整理成資料冊,方便員工在工余時間翻閱。還可以在培訓方式上加以改變和調整,加強員工的互動參與度,設置不同的場景將員工納入其中,進而提高大家的主動學習興趣,提高員工自主學習能力。 除現場培訓外,還要創造條件將培訓資料加工成電子版、放到員工業務終端上,便于柜面人員搜索與查閱。要利用每天的晨會,對柜面人員進行日常規范操作培訓、風險提示、每日問答,使其時刻保持頭腦清醒,警惕風險事故的發生;堅持每周進行業務培訓,對新業務新風險點進行重點培訓,對關鍵時點和關鍵環節開展重點自查;每旬通報自查結果,并對查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主客觀原因,避免類似問題重復發生;每月對柜面人員進行業務測試,以考代訓切實提高柜面人員的業務水平。 二、提高柜面人員的業務處理能力 建立柜面人員常用資料電子和紙質檔案冊,對業務受理需注意的事項進行重點提示,方便柜面人員在辦理疑難業務時查找,減少對業務主管的依賴。對產品銷售環節所需的業務憑證、風險提示進行匯總分類,保證柜面人員在產品銷售時網點留存資料完整有據。對代理業務、上門服務、投訴受理、網絡故障等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并規范成書面材料,使柜面人員在受理業務時有據可查,同時也能讓新上崗員工盡快掌握業務處理流程。 三、提高柜面人員的風險控制能力 1.開展柜面業務重點風險點集中治理。根據近年來各類檢查、審計發現問題情況,分析其變化規律、發展趨勢及風險度,梳理出其中普遍性、高風險問題,查找原因,明確治理方案。根據省分行開展的“柜面業務重點風險點集中治理活動”,抓好重點問題治理。按照風險導向原則,對網點現金、貴金屬、重要單證、業務印章、網銀盾、移動終端、自助設備、代客保管和代客辦理業務等高風險、易發案環節和部位,嚴格執行崗位制約、授權控制、規定的自查頻率,落實安排的檢查事項。在進行業務檢查時突出突擊性、有效性,同時做到業務品種全覆蓋。 2.落實關鍵環節常態化檢查,重點時段針對性檢查。對崗位權限設置、業務授權、查庫制度執行、崗位輪換、不相容崗位管理,以及內外賬戶對賬、產品和電子銀行簽約、指紋采集、登記簿管理等關鍵環節,落實常態化檢查。認真開展員工行為和風險排查,嚴防內外勾結作案,確保客戶信息安全、銀行內部信息保密等。要及時跟進新產品和新業務檢查,加強對新產品、新業務,以及職責、流程變化的風險識別和監測。根據風險識別和監測結果調整對重點風險點的檢查頻率。針對檢查發現問題,通過培訓、指導、考試等措施,有針對性進行幫扶。對新產品、新業務,如流動柜臺、理財POS等及時發現和解決風險隱患。歲末年初、法定長假、系統上線等重要時段,是操作風險易發時段,應采取有針對性防控措施,防范特殊時段誘發的違規操作、逆流程操作、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 3.開展柜面業務操作風險防控教育。開展經常性的風險警示教育,引導員工自覺抵制不良風氣侵襲;通過案例、風險提示等提高風險防控的敏銳性,防控外部欺詐等風險;高度重視涉及資本市場、民間融資、金融詐騙、虛假開戶、外部侵害等外部風險因素,按相關規定切實做好風險排查、制定預案,消除風險隱患。及時發現并處置參加非法集資、利用個人控制賬戶為客戶歸集資金等行為。總結工作做法,推廣先進經驗,提高員工知風險、識風險、化風險、抗風險的風險識別能力,減少和杜絕工作中的盲從和失誤。針對各類檢查發現的問題,充分利用員工輕微違規行為積分管理工具,對員工的輕微違規行為進行主動積分,提升警示教育效果。 4.落實激勵和資源配置政策。加大柜面業務基礎管理和操作風險管理的激勵和資源配置力度,并納入員工的全年工作考核。 通過以上機制的建立,從日常業務操作習慣上培養員工的風險防范意識,增強抵制風險的技能,強化風險事故的問責,筑牢風險防控的第一道堤壩,從根本上杜絕事故案件等風險隱患的發生,確保銀行穩健經營和可持續健康發展。 |